跳至主要內容

北疆大地去九宮格講座展新姿——內蒙古同心共奏和諧曲_中國網

這里是流淌著民族大愛的沃土,“齊心協力建包鋼”“三千孤兒入內蒙”的動人故事,訴說著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的光榮傳統;這里是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熱土,長城沿線的文物、萬里茶道的遺跡見證著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這里是祖國的“北大門”,構筑起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祖國北疆安全穩定屏障。

內蒙古自治區,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成立的第一個省級民族自治區,2400萬各族兒女共同的家園。2023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考察時強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也是民族地區各項工作的主線”,指出民族地區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等,都要緊緊圍繞、毫不偏離這條主線。

新征程上,內蒙古自治區認真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全面、深入、具體落實到各項工作中,推進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

經濟活力增強 民生福祉提升

37歲的牧民烏伊汗住在中蒙邊境上的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左旗賽罕高畢蘇木。縣城距離她家100公里遠,最近的鄰居也在3公里外。

然而,空間距離并未阻礙她走向現代化的步伐。生活在草原深處的烏伊汗,在短視頻平臺上有14萬粉絲。天南海北的人們,每天通過手機屏幕的微小窗口就能看到她講述草原趣事,而烏伊汗也因互聯網接觸到了外面的大千世界。

“我們牧民祖祖輩輩以畜牧業為生。過去,草原生活比較閉塞,如今一切都發生了改變。”烏伊汗說,現在的邊境草原雖依舊人煙稀少,卻充滿活力。

內蒙古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左旗的蒙古族牧民烏伊汗(右二)在蘇尼特草原上騎馬(2023年3月23日攝)。新華社記者 連振 攝

為改善農牧民的通信條件,我國近年來著力加快農村及邊遠地區寬帶網絡覆蓋。目前,內蒙古行政村寬帶通達率達100%,并不斷向零星分布的牧家延伸。

發展是解決民族地區各種問題的總鑰匙。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在發展中更加小樹屋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補齊民生短板,增進民生福祉,讓各族人民實實在在感受到推進共同富裕在行動、在身邊。

內蒙古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左旗的蒙古族牧民烏伊汗給小黃羊“蹦潑來”喂牛奶(2022年1月13日攝)。新華社記者 連振 攝

內蒙古自治區相關負責人說,內蒙古將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為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促進發展成果公平惠及各族群眾。如今,12個盟市所在地都通了高速公路、103個旗縣區都通了一級以上公路。各族群眾無論是在邊陲小鎮、還是在偏遠牧區,都能就近上學、看病,智能家電、寬帶網絡、快遞進入草原深處,手機放牧、拍短視頻成為農牧區群眾的新時尚。

穩定的電力、便捷的交通、暢通的網絡,讓牧民孟克巴雅爾家世代放牧的天然草場變身成為現代感十足的科技牧場。

孟克巴雅爾位于鄂爾多斯市鄂托克前旗昂素鎮的草場,裝有太陽能高清攝像頭,人坐在家里便能將方圓幾公里的動態盡收眼底;牛羊走近飲水槽,紅外感應裝置就會自動放水;網上開設的民族團結超市,銷售著周邊30多戶各族牧民的農畜產品……

內蒙古呼倫貝爾市陳巴爾虎旗的牧民額爾敦達來在家中通過監控查看牲畜情況(2023年12月16日攝)。新華社記者 貝赫 攝

在安定團結的沃土上,內蒙古立足資源稟賦和戰略定位,在高質量發展的賽道奮力奔跑。

精心打造8大產業集群和16條重點產業鏈,一批具有成長潛力、發展后勁的產業不斷壯大,新能源、稀土新材料、現代煤化工等一些主導產業在全國有了一席之地,伊利、鄂爾多斯等品牌走出國門……

2023年,內蒙古地區生產總值、固定資產投資、進出口總值3個指標增速均位居全國前三,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位居全國第七。

當前,內蒙古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不斷增強發展內生動力,發展成果惠及各族群眾。

樂隊成員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市鄂托克旗牧民道爾吉的蒙古包前跳舞(2023年10月16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貝赫 攝

相處親如一家 共筑精神家園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來這里……”在包頭鋼鐵集團的展陳館中,播放著這首人們熟悉的兒歌。很多人不知道,這首歌曲的創作背景就是“齊心協力建包鋼”。20世紀50年代,在黨中央的號召下,全國各地8萬多名各族兒女支援包鋼建設,開創了新中國民族地區工業發展的先河。

在包鋼集團拍攝的稀土鋼板材(2024年5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志鵬 攝

得益于黨中央一以貫之的支持,內蒙古從一窮二白走向繁榮富裕。內蒙古一直教育引導各族干部群眾堅定不移擁護黨的領導,在主題教育中融入延伸開展“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群眾教育實踐活動。

習近平總書聚會記指出,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長遠和根本的是增強文化認同,建設各民族共有精交流神家園。

內蒙古融紅色文化和農耕文化、黃河文化、長城文化等于一體,打造北疆文化品牌,深入挖掘內蒙古大地上各民族團結奮斗、守望相助等“一起走過”“一起走來”的歷史史實,生動展現各民族交往交流、共生共享等“一起生活”的現實經歷,將其作為弘揚中華民族偉大精神、增強中華文化認同的重要載體。

盛夏時節,烏蘭察布市察哈爾右翼中旗庫倫蘇木草原上,馬頭琴激昂,長調悠揚,各族農牧民在草地上圍坐一圈,興致勃勃地欣賞歌舞表演。這是當地烏蘭牧騎為農牧民帶來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文化惠民演出。

“我們根據民族理論政策、民族團結進步故事,編創小戲、歌舞,全方位展現各族人民共同團結小樹屋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風貌,并將這些文藝作品送到田間地頭、草原牧區。”察哈爾右翼中旗烏蘭牧騎隊長王曉說。

內蒙古緊緊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主線推進社會建設,創造各族群眾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的社會條件,讓各族群眾交知心朋友、做和睦鄰居、結美滿姻緣。

居民在內蒙古赤峰市松山區臨潢家園社區文體活動大廳跳舞(2024年6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志鵬 攝

在生活著13個民族的赤峰市松山區興安街道臨潢家園社區,最熱鬧的地方就是“民族團結之家”。在這個社區居民活動大廳里,展示著居民們的民族服飾、孩子們的“愛祖國”主題繪畫作品,各族居民經常聚在一起,揮毫潑墨、切磋棋藝、分享美食,其樂融融。

“針對社區多民族聚居的實際,社區黨委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著力構建各族群眾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的互嵌式社區環境,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臨潢家園社區黨委書記吳曉華說。

各族兒女攜手 筑牢生態屏障

“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這里要加一個‘沙’字。”2021年全國兩會,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對進一步加強生態治理提出要求。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到內蒙古考察調研,每次,時租場地都會講到筑牢生態安全屏障。筑牢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是內蒙古必須牢記的“國之大者”。

緊緊圍繞這一戰略定位,內蒙古深入實施一系列國家重點生態工程,各族干部群眾一道戰黃沙、植新綠。近10年來,自治區累計造林、種草、防沙治沙規模均居全國首位,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減少6000多萬畝,實現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

在內蒙古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拍攝的烏蘭布和沙漠(2022年7月14日攝)。新華社記者 貝赫 攝

科爾沁沙地南緣的通遼市奈曼旗白音他拉蘇木包頭嘎查,曾經隨處可見的白沙子上,如今長滿郁郁蔥蔥的黃柳。這是牧民寶秀蘭帶領鄉親們治沙近30年的成果。

1993年,寶秀蘭嫁到包頭嘎查。那時候,流沙常把院墻掩埋,種下的農作物常遭風沙侵襲,一年只能勉強養一頭牛,生活拮據。1995年,她開始承包沙地種樹,后來帶領鄉親們機械化、規模化造林,近30年來累計治沙造林6萬多畝。

生態越來越好,包頭嘎查牛羊養殖數量也合理提升。農牧民主要養牛、羊和駱駝,年人均純收瑜伽場地入1.5萬元左右。

包頭嘎查居民有蒙古族,也有漢族。“鄉親們一起治沙造林,互幫互助,相處得比親戚還親。”寶秀蘭說,“現在環境變好了,生活富裕了,鄰里更和諧了。”

在內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其白線防沙治沙項目區,穿沙公路將沙地切割,沙丘被逐步固定(2024年5月16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連振 攝

當前,內蒙古已全面打響“三北”工程攻堅戰,科爾沁沙地是主戰場之一。寶秀蘭正跟鄉親們在當地最難治理的一塊沙地上播種綠色。“我們大家齊心協力,一定能盡早殲滅這片沙地。”寶秀蘭堅定地說。

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內蒙古依靠各民族共同努力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經過春季45天的休養生息,夏季的呼倫貝爾草原洋溢著生機與活力。廣袤的草原猶如一張無垠的綠毯,鋪展在藍天白云下,一群群牛羊悠閑地吃著草,構成一幅和諧美好的畫卷。

“整個春天,牛羊都要在棚舍里圈養。雖然勞動強度會變大,但能換來草原生態的改善,辛苦一些也值得。”呼倫貝爾市鄂溫克族自治旗錫尼河西蘇木牧民其其格望著綠草如茵的草原說。

今年,內蒙古9.7億畝草原實行春季休牧,以減少牧草返青期牲畜對牧草啃食、踩踏,有利于牧草充分返青及后續生長,提高牧草產量。

“休牧是為了解決草原過牧問題。”錫林郭勒盟正鑲白旗寶力根陶海蘇木牧民都仁畢力格說,如今,牧戶們不斷完善半舍飼生產方式,各族兒女攜手并肩,共同守護這片珍貴的草原生態,讓綠意盎然的美景永駐人間。

分類:Air Jordan

搶先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由 Compete Themes 設計的 Author 佈景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