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農遺“熱”去九宮格私密空間起來 農民富起來——從元陽看“云南紅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統”活態利用、轉型發展_中國網

前不久,一則關于《紅河哈尼梯田元陽遺產區稻作農業補貼辦法(試行)》面向社會征求意見的公告,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

云南紅河哈尼梯田涉及元陽、紅河、綠春、金平四縣,是擁有1300多年歷史、以哈尼族為主教學的各族人民創造出的一種世界罕見的農業文化景觀,也是我國山區稻作梯田的典型代表,千百年來,它以其獨特的農耕魅力,滋養著一代又一代勤勞、質樸的哈尼族人。

在這里,傳承了千年的紅米種子依舊保留著香甜的味道,木刻分水的創造仍然顯露著祖先的智慧,精耕細作是人們與梯田最深入的交流。

這些古老的傳承,帶給人們深刻的思考與啟示:“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構的生態系統,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規律的具象;哈尼梯田所承載的農耕文化是一筆既要保護好又要傳承好、利用好的寶貴財富。

不過,想要書寫好哈尼梯田保護、傳承、利用這篇文章,并非易事。自2010年“云南紅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統”成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一員”,作為遺產核心區之一的元陽縣就在不遺余力地挖掘哈尼梯田的傳統農業價值,拓展農業多種功能,創新方式,加快轉型發展,以實現其生態保護、文化傳承1對1教學和經濟發展協調邁進,讓農遺真正“熱”起來,農民富起來。

動真、碰硬讓梯田永葆活力

在元陽哈尼梯田遺產區,平均每年分別發放耕地地力保護補貼1017.07萬元、實際種糧農民一次性補貼301.67萬元,惠及群眾22124人;每年投入資金355.8萬元,安排公益性崗位(保潔員)593個,對村莊人居環境實行常態化管護;每年投入資金519.8萬元,安排公益性崗位(護林員)618個,對森林實行常態化保護……

近十年來真金白銀的投入,在提升遺產地農民獲得感的同時,更是為了能讓哈尼梯田永葆生機與活力。

要讓“農味”更濃,抓糧是基礎。《紅河哈尼梯田元陽遺產區稻作農業補貼辦法(試行)》將為在紅河哈尼梯田元陽遺產區范圍內合法耕地上的水稻實際生產者,包括承包農戶和種植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村集體(股份)經濟聯合社、村集體經濟組織或企業等土地流入方實施補貼。

補貼資金的來源,一部分是由紅河州旅游投資有限公司拿出上一年在哈尼梯田旅游項目門票收入的30%,剩余的70%部分則由紅河州級年度哈尼梯田保護專項資金和元陽縣人民政府各承擔50%。

創新舉措,一直都是元陽縣委、縣政府努力的方向。此次出臺的《辦法》也是一次有益的探索與嘗試。當地水稻種植農戶、家庭農場主、農民合作社負責人紛紛表示,這個補貼是大家對長期堅持水稻種植的獎勵,是對今后繼續種好水稻的激勵,同時也是對大家更好地保護梯田的鼓勵。

元陽縣縣長、世界遺產哈尼梯田元陽管理委員會主任慕明軍坦言:“稻作農業補貼資金直接發放給水稻實際生產者,是保持梯田面積穩定、推動哈尼梯田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涉及農民群眾切身利益,事關國家糧食安全、事關農村社會和諧穩定、事關哈尼梯田可持續發展。”

其實,對于哈尼梯田的保護與利用,元陽縣一直都堅持動真與碰硬結合。元陽縣按照紅河州出臺的《哈尼梯田保護管理條例》《哈尼梯田保護管理條例實施辦法》等,結合自身實際,制定《元陽縣大抓哈尼梯田保護利用行動計劃》,成立指揮部,厘清工作清單,推行“點對點”負責制和分片包保制,31位縣處級領導69家縣級部門實行掛圖作戰。

同時,元陽縣還采取“實地巡查+數字監測”相結合的方式開展日常巡查監測,組織各級干部入村開展普法宣傳,實現遺產區18個村委會82個自然村普法宣傳全覆蓋;對遺產區內“兩違”建筑情況下發違章整改通知書165份,依法拆除“兩違”建筑4600多平方米,全力守護哈尼梯田“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構的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原真性。

守好、用好梯田“軟實力”

說起元陽哈尼梯田,你一定會先想到它的旖旎風光,或是云霧繚繞間透出的一塊塊“鏡面”,或是豐收時節一層又一層金黃……其實,當你真正了解哈尼梯田的農耕文化以及它作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價值所在后,才會對這片梯田理解得深刻。

這先要從元陽哈尼梯田至今仍保留著的精耕細作稻作技術體系說起,三犁三耙、夏秋種稻、冬春涵水、稻魚鴨共生、水分配系統等等,每一樣都泛著歷史與智慧的光芒,以及其水稻品種多樣性和其他天然物種多樣性的保持機制,都對全球農業保護具有極其重要的示范意義。

除了這些“硬條件”,元陽哈尼梯田的“軟實力”也不容小覷。

遠處傳來哈尼古歌的悠揚旋律,美麗動人的哈尼族姑娘們身著盛裝,用甜美的嗓音唱起《栽秧山歌》,年輕力壯的哈尼小伙兒則肩挑青翠的秧苗,在梯田的田埂上穿梭,構成了一幅生動的農耕畫卷。這正是元陽哈尼族村寨在梯田里“開秧門”的場景。

“開秧門”是元陽哈尼族村寨迎接播種的一種傳統儀式,通常在臨近春耕的陰歷三月舉行。當天,哈尼族中的長者會帶領村寨中的大大小小,一同祈福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并由德高望重且富有生產經驗的長者栽下第一叢秧苗。

古樸儀式記錄著元陽哈尼梯田厚重的、不斷生長的農耕文化。當然,還有被稱為哈尼族農業生產“教科書”的“哈尼四季生產調”,濃縮九宮格了哈尼族人對自然規律的質樸認識……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深入挖掘、保護、傳承和創新農耕文化,做到“創造性轉化私密空間和創新性發展”。元陽縣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創新思路與方式,堅決守好、用好哈尼梯田這些“軟實力”。

為此,元陽縣專門建立了哈尼梯田文化博物館和傳習館,大力培養非遺傳承人,并重點扶持了1支歌舞團、20支農耕文藝隊和16名“最美護田人”,確保了哈尼梯田農耕文化、非遺文化保護傳承的良性循環,使哈尼梯田的獨特魅力得以廣泛傳播。

此外,元陽縣還在哈尼梯田區域內的38所學校,推進樂作舞進校園活動,目前已有1.6萬余名學生參與傳承哈尼梯田農耕文化;創作文化影視產品,拍攝網絡大電影《梯田姐妹》,創作《梯田行》《快樂小哈尼》《哈尼戀歌》等歌曲,讓哈尼梯田文化以多樣的形式走進千家萬戶。

元陽哈尼梯田管委會專職副主任徐忠亮說:“我們還通過舉辦全國舞蹈教室農業文化遺產大會等活動,放大哈尼梯田影響力;通過與中山大學、昆明理工大學、云南藝術學院、云南大學等高校建立校地合作,聘請全國知名專家學者,建立哈尼梯田遺產區保護利用專家庫,進一步用好元陽資源優勢、哈尼梯田保護成果。”

在轉型中拓寬產業富農路徑

元陽哈尼梯田要實現有效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單單依靠政府的投入是不夠的,必須通過轉型,實現自我造血。要實現自我造血,就必須在原有的傳統種養業和農文旅融合的基礎上,延伸出更多的新業態,并促進新業態實現高價值,同時為農民增收致富創造更大的空間。

在這個轉型的過程中,“阿者科計劃”無疑是最成功的。阿者科村地處紅河哈尼梯田元陽核心區,是傳統古村落,也是曾經的貧困村。2018年,中山大學開始對阿者科村開展幫扶工作,并與元陽縣共同編制了“阿者科計劃”,通過盤活資源,引導村民發展鄉村旅游。

一番實踐下來,村里的梯田、傳統的長街宴,甚至村民們居住的“蘑菇房”都變成了可以賺錢的旅游資源。自2019年以來,阿者科村累計接待國內外游客17.7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459.52萬元,共舉行10次旅舞蹈教室游發展分紅大會,累計分紅233.25萬元,戶均分紅達35886元。

如今,“阿者科計劃”已經升級為“阿者科經驗”。借鑒這一經驗,元陽縣成立全域旅游開發有限公司和農耕文化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盤活資源,加快農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精心打造旅游小鎮。目前,已在多個村寨植入旅游業態,讓這里的群眾也能吃上“旅游飯”。

徐忠亮告訴記者,幾年來,元陽縣已累計發展鄉村客棧267家,實現經營收入3000余萬元,帶動就業5500余人。2024年1月投入運營的哈尼家宴項目,將哈尼古歌與哈尼長街宴轉化為常態化運營的文化產品,已實現銷售收入69.8萬元,接待國內外游客8100余人,成為游客和網紅打卡的熱門地。

旅游熱起來,作為起到支撐作用的傳統種養也得跟上發展的步伐。對此,元陽縣大力推廣“稻魚鴨”綜合種養模式,綜合種養示范4.52萬畝,輻射帶動13萬畝,涉及農戶近4萬戶,示范區畝產值達8000元以上。同時大力做好“土特產”文章,開發紅米酒、紅米糊、紅米餅、紅米茶、梯田魚、梯田鴨蛋等系列產品;開發民族刺繡、哈尼竹編、民族銀飾等工藝產品,直接帶動3.9萬名群眾增收,讓1.8萬群眾在家門口實現就業。

元陽哈尼梯田的生態、文化、經濟價值得到進一步提升。最直觀的便是增收的數據:梯田遺產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3年的3928元增長到2023年的14763元……千年梯田變成群眾實實在在的“致富田”。

今年,元陽縣又投入180萬元建成了哈尼梯田優選數字化平臺,搭建玩轉元陽、梯田認種、梯田直播、世遺產品銷售、數字版權等線上商城和一站式服務,通過數字化平臺的建設和運營,將梯田帶農致富的能力發揮到最大。


分類:Air Jordan

搶先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由 Compete Themes 設計的 Author 佈景主題